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職業發展我們不是大數據的人質
我們不是大數據的人質
2017-04-09
收藏

我們不是大數據的人質

錢鐘書先生寫過一篇妙文,說從整個歷史來看,古代其實相當于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先前是幼稚的,經過了千百年的長進,慢慢才到了現代。時代越是古舊,它的歷史就越短,時代越是在后,它積累的閱歷越是深厚,年齡就越多。所以,總結來說,我們反而是我們祖父的前輩,上古三代反不如現代悠久古老。

現代人完全可以這樣對待我們的歷史和傳統。我們的時代正在用這樣的一種方式瓦解經典,時間再也不是淘洗作品的永恒標準,因為傳統無法解釋現代人的經驗,歷史也無法應對高速變化的現實,共識已經瓦解成了個人主義的炮灰,經典備受質疑,經典之中也許并無圣人之言,很可能都是無用的廢話——如果按照現如今大數據的標準,所有的經典都應該拋棄在垃圾堆,因為其中撰寫的都是無用之言和可疑之言,缺乏合理的大數據的論證。

這話說得有些滑稽,但確實是切中要害的現實概括:大數據神話正在橫掃一切領域。原本我們以為大數據只能在科學等實證領域興風作浪,后來才發現,大數據神話的野心是掌控一切現實,就連人文學科,也同樣需要大數據的支撐,沒有大數據支撐的文章都是耍流氓。以前,我們寫文章會習慣性地寫,蘇格拉底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F在寫作就會說,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或者根據某份權威的調查報告的統計數字,未經省察的人生幸福指數只有20%-40%左右。我們時代最流行的閱讀是別人替你讀書,把書的內容劃重點,歸納和總結出各種所謂的“干貨”和教條,然后塞給你,你馬上就覺得自己變成了博學多知的百科全書——這就是現在“邏輯思維”正在推廣的學習方式。我們渴望的知識不再是經過時間的淘洗依然存在的經典,我們最想獲得的知識是維基百科。

按照現在最時髦的理論——其實就是流行的《未來簡史》《大數據時代》之類通俗讀物——人類所有的知識都可以歸納為某種算法。比如在中世紀,獲得知識的公式是:知識=經文 邏輯。簡單說就是,如果你先想要知道某個問題的答案,中世紀的人會閱讀相關經文,然后用中世紀邏輯來理解經文的確切含義。

而進入了科學革命時代之后,這個算法的公式就是:知識=實證數據 數學。以地球的形狀為例,我們就要搜集相關的實證數據,觀察太陽、月亮和行星,積累了足夠的觀測值,再用數學工具加以分析,利用三角學進行推斷。

很顯然,以上的兩個公式就算是正確的,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仍然具有很大的缺陷,它無法處理我們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問題。所以,某些以創造公式為己任的人,又費盡腦汁創造了一個獲得倫理知識的公式:知識=體驗 敏感性。就是說,如果我們想知道任何道德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連接到自己的內心體驗,并以最大的敏感性來觀察它。

但是這個就很模糊了,體驗不能用數據測量,敏感性更是無跡可循,唯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感覺。如何對自己的感覺進行量化,或者用流行的大數據進行統計呢?如果這些都屬模糊的數據,這種知識如何獲得?所以在倫理學領域,或者在我們尋找人生意義的問題上,無法用一個統一的公式獲得共識——幸好如此,否則我們都利用這種算法計算我們的感受,那人生還有什么意外的樂趣?

我不知道大數據時代到來對生活影響有多大。我只知道,任何數據都無法解決我人生各個階段的意義,更無法解決抑郁、自殺、快樂、苦悶等情緒上的問題。換句話說,千萬不要被大數據洗腦和挾持,我們不是大數據的人質,大數據應該是我們解決某種問題的方式。好像在每一個時代都會有這樣一個走火入魔的時期,我們有上帝和神學統治一切的時期,然后是啟蒙理性統治的時代,現在是大數據時代。但它們都不能成為簡化人生的公式和算法。就算人工智能可以使用各種算法贏得未來,就算機器戰勝了人的大腦,它只能說明人類的大腦比機器聰明,而不是相反,更不會讓我們對其頂禮膜拜。對我們而言,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大數據,它們只能成為人類尋找生命意義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它們代替不了人類的未來。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