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精彩閱讀你費那么大勁做的數據分析,有用嗎?
你費那么大勁做的數據分析,有用嗎?
2016-07-24
收藏

你費那么大勁做的數據分析,有用嗎?

很久之前,你我都曾經做過物理題。記得那時老師經常嘮叨,“先認真審題,理解題意,然后再想方法,最后再落筆去做”;“審題??!審題??!說過幾遍怎么就是不聽,尋思鷹呢?”

理解當年老師的良苦用心,歷經磨難,你我也都順利結束了學業,不必再審題、不必再做題、不必再考試。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我又再次走上了數據分析的道路。

轉換為現在的視角。我們做數據分析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換個詞,是為了有用啊。那么你做的分析,有用嗎,怎樣做的分析才有用呢?

直接將分析結果利用,轉換為價值的,是業務?;蛟S按照這樣的路線來做分析,更有用。

1、先審題(理解業務,做為方向)

2、思考方法(分析思路,設計分析方案)

3、下筆(選擇分析技術,開始分析)。    

可見,套路是和我們當年做題一樣的吧,可是,當年的物理題也做過了不少,多苦多累我們都熬過去了,為什么到了數據分析這里,還是很多問題呢?私以為,做題是一個人的事,而現在做分析,變成了一個組織的事,銜接出了問題。

做數據分析可能出現的失敗場景:

l   分析結果就是錯的

l   分析結果是對的,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結果產生不了價值

l   根據分析結果,可以給出建議方向,但是很空洞,無法落地

l   分析結果對、建議方向也對、也有落地的方案,但是業務就是不執行        

第一種場景比較少見、而后面的幾種場景卻是做數據分析的經常會碰到。舉個栗子。

場景a:

公司在6月18號跟著京東一起搞了個618大促,結束后業務找到老王,說:“老王啊,我們活動做完了,給我做個分析,讓我看看活動效果怎么樣?”    

老王接到任務開始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做模型、畫報表。最終出來結論:“我們本次活動期間,環比上周末uv增長了150%,綜合轉化率提高了27%,訂單量增長了110%,銷售額增長了85%。其中江蘇省訂單占比最高,達到了27%。。。?!?nbsp;             

業務:“你要說明什么,是想告訴我活動真好,明年還搞618大促嗎?”        

此時,老王只能期待他一臉懵逼的表情來萌翻業務了。

場景b:業務:“老王,感覺公司的綜合轉化率有點低,你給我做個分析,看看是什么問題”向來以行動力強,技術水平高的老王,結合大量的訪問數據、用戶數據、訂單數據,采用聚類分析算法、主成分分析、相關行分析等挖掘手段。成功的發現,年齡段在40歲以上的男性群體,綜合轉化率超高,平均達到47%,所以建議業務,制定拉新策略,提高這一用戶群體的訪問量。整體的轉化率就可以上來了。        

業務:“但是這群人,平時很少上網啊”。        

老王再次懵逼。

場景c:

老王:“我做了一個用戶流失預警模型,發現有a類行為特征用戶在注冊后30天左右流失概率最大,有b類行為特征的用戶在40天左右流失概率最大,有c類行為特征的用戶在50天左右流失概率最大,那么我們只需要做一個精準的關懷,針對不同行為特征的用戶,在不同的時間點,推送廣告、或者發放優惠券,就能夠有效的降低流失率”。        

業務:“老王,你說的很對,但是我們公司小,實現這樣的精準投放成本太高了,我們現在每天忙成狗,核心的內容體驗還沒做好,你的建議后面再考慮吧,辛苦了。。?!?/span>

老王他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分析結果確不盡如人意。    

我們常常見到數據分析師抱怨:我的工作不夠重視,他們要數據的時候就讓我提取一下,最多做個簡單的加工;業務做決策都不看數據,全憑經驗來;業務開會,討論方案從來不叫上我,不參考我們的意見。    

同時,也能聽到業務方的抱怨:數據部門提供的結果,都不是我想要的;數據部門太天真,提供的方案太多漏洞;數據部門的人都不懂業務,拿著點數據就能來指導我們嗎;        

我想,這里就是業務與分析之間的銜接出了問題。業務不相信數據,當一個分析結果與他的設想不同時,首先就是懷疑數據,他所做的分析,僅僅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      

見過數據分析做的比較好的公司,一個是bi經理是產品經理出身,懂業務、懂產品、懂運營,所以他帶隊做的分析項目自然貼合業務需求。還有一個是公司將數據化運營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培養公司業務具有數據意識,了解數據分析的思路,認同數據分析的價值,知道如何利用分析結果。        

可以是數據分析師向業務多走一步,也可以是業務人員向數據多走一步,使得兩方面有一定的重疊,做好這個銜接,數據分析可能就會更有用。嗯,你們邁出的這一小步,就是你們公司的一大步。    

一方面,培養全公司業務的數據意識,是需要時間并且有難度的。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數據分析師,也應該更多的了解業務,這樣才能把“業務的需求”轉化為數據需求,再進一步把分析結果轉化為有意義、可落地、可產生價值的方案。同時也能反過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業務理解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問題來了,怎樣去了解業務呢,只能說,世上無捷徑,除非你改行。能想到的方法,就是交流交流再交流,當業務需要分析一個活動效果的時候,多問一句,你關心哪些指標?哪些參數會影響一個活動的成效?當業務要分析轉化率的時候,多問一句,影響轉化率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轉化率。都是一個公司的,沒事請業務吃頓飯,沒有什么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吃著吃著,不僅你懂了業務,業務也懂你了。    

交流,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是最難的,尤其大部分數據分析師都是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等這種理工科出身。會有人期待一個更簡單的方法。例如:數據部門只做技術,分析全都交給業務部門如何,我們買bi工具,讓業務實現自主分析。你說用bi來節省工作量降低時間成本我信,你給bi這么艱巨的任務,且不說bi工具的分析能力有限,無法實現深度分析和挖掘,業務部門的數據意識上去了嗎?沒有統籌,各個業務部門的分析結果相互沖突怎么辦呢?業務部門的分析結果不客觀,對于公司來說,是最好的嗎?        

所以,對于一整個數據分析體系而言,工具和技術只是輔助,業務和思路才是核心和重點。談到技術,再進入到第二個銜接點。        

互聯網公司一直處于技術的前沿,技術可能都不是問題(如果跟一個互聯網公司說你技術不行,就希望他們公司程序員加班太多打人的力氣都變小了吧),更多的可能是對技術的選擇。私以為互聯網行業的數據分析需求可以大體上分為三類:

1、業務常規需求,主要是輔助業務日常工作用

2、指標監控與數據呈現類,為管理和決策提供支持,也為后面的針對性的挖掘分析提供入口

3、有主題有針對性的挖掘分析,為運營、產品的改善提供數據依據,具有一定的驅動價值對于第1類和第2類需求,有用開源報表的、有用商用報表的、有用bi的、有寫echart的也有用excel的。對于第三類需求,有用sas的、spss、python的、r的甚至有用c++的。

要說哪一類技術或工具才是最好的呢,我相信沒有,如何選擇,更多的是要結合業務場景,有時是多種工具同時使用,才是最佳的。如何才能做好這一點,我想就是要有清晰的分析思路,和熟練的分析技能(對各種工具的了解)。也就是打通第二個銜接點。    

對于很多分析師來說,這一點要比第一個銜接點容易的多。但是我再多說一點的是,分析手段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分析實現的可行性,也要考慮分析成本,主要的就是時間成本。R語言現在大量應用于互聯網公司,我想也是因為它提供大量的統計函數和算法,降低了數據分析成本的原因,當然,少不了它開源的巨大優勢。    

同樣,對于第1類和第2類需求,選擇實現方案,也要考慮成本。相比較來說,這兩類需求的實現難度更低,相信對于任何公司來說,也都是并非核心技術。有堅持用excel的,也有堅持碼代碼的。當然,具體怎樣選擇也要結合業務場景,但是綜合起來看,如果有方法一天就實現,就盡量不要花兩天時間去開發。比如有些場景你如果機智舍去excel,用finereport,甚至相比于開源report或者echart來說,還是節約一定時間成本的,省下的程序員,還能打掃打掃衛生啊。        

以上是我對互聯網行業中數據分析業務的一些淺薄的看法,如有不當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和交流。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