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精彩閱讀python實現unicode轉中文及轉換默認編碼的方法
python實現unicode轉中文及轉換默認編碼的方法
2017-11-24
收藏

python實現unicode轉中文及轉換默認編碼的方法

本文實例講述了python實現unicode轉中文及轉換默認編碼的方法。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參考,具體如下:

一、在爬蟲抓取網頁信息時常需要將類似"\u4eba\u751f\u82e6\u77ed\uff0cpy\u662f\u5cb8"轉換為中文,實際上這是unicode的中文編碼??捎靡韵路椒ㄞD換:
1、   
>>> s = u'\u4eba\u751f\u82e6\u77ed\uff0cpy\u662f\u5cb8'
>>> print s
人生苦短,py是岸
2、   
>>> s = r'\u4eba\u751f\u82e6\u77ed\uff0cpy\u662f\u5cb8'
>>> s = s.decode('unicode_escape')
>>> print s
人生苦短,py是岸

二、另外,在python2的字符編碼問題時常會遇到“UnicodeEncodeError: 'ascii' codec can't encode characters in position 0-5: ordinal not in range(128)”的編碼錯誤。

而用以下方法通??梢越鉀Q:    
import sys
reload(sys)
sys.setdefaultencoding('utf-8')

此方法是將Python2的默認編碼ASCII改為 utf-8。但此方法不是一勞永逸的,可能會使一些代碼的行為變得怪異。

關于sys.setdefaultencoding('utf-8')的補充:

sys.setdefaultencoding('utf-8') 會導致的兩個大問題

簡單來說這么做將會使得一些代碼行為變得怪異,而這怪異還不好修復,以一個不可見的 bug 存在著。下面我們舉兩個例子。

1. 編碼錯誤    
import chardet
def print_string(string):
  try:
    print(u"%s" % string)
  except UnicodeError:
    print u"%s" % unicode(byte_string, encoding=chardet.detect(string)['encoding'])
print_string(u"??".encode("latin-1"))
import sys
reload(sys)
sys.setdefaultencoding('utf-8')
print(key_in_dict('??'))
輸出:   
$~ ??
$~ t

在上面的代碼中,默認的 ascii 編碼無法解碼,?? latin-1 編碼 hex 表示是 c3 be ,顯然是超出了只有128個字符的 ascii 碼集的,引發 UnicodeError 異常,進入異常處理。異常處理則會根據編碼探測,用最可能的編碼來解碼,會比較靠譜地輸出 ?? 。

而一旦我們將 defaultencoding 設置為 utf-8,因為 utf-8 的字符范圍是完全覆蓋 latin-1,因此,會直接使用 utf-8 進行解碼。c3 be 在 utf-8 中,是 t。于是我們打印出了完全不同的字符。

可能你們會說我們不會寫這樣的代碼。如果我們寫了也會做修正。但如果是第三方庫這么寫了呢?項目依賴的第三方庫就這么 bug 了。如果你不依賴第三方庫,那么下面這個 bug,還是逃不過。

2. dictionray 行為異常

假設我們要從一個 dictionary 里查找一個 key 是否存在,通常來說,有兩種可行方法。
    
#-*- coding: utf-8 -*-
d = {1:2, '1':'2', '你好': 'hello'}
def key_in_dict(key)
  if key in d: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def key_found_in_dict(key):
  for _key in d:
    if _key == key: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我們對比下改變系統默認編碼前后這倆函數的輸出有什么不同。    
#-*- coding: utf-8 -*-
print(key_in_dict('你好'))
print(key_found_dict('你好'))
print(key_in_dict(u'你好'))
print(key_found_in_dict(u'你好'))
print('------utf-8------')
import sys
reload(sys)
sys.setdefaultencoding('utf-8')
print(key_in_dict('你好'))
print(key_found_dict('你好'))
print(key_in_dict(u'你好'))
print(key_found_in_dict(u'你好'))

輸出:
    
$~ True
$~ True
$~ False
$~ False
$~ ------utf-8------
$~ True
$~ True
$~ False
$~ True

可以看到,當默認編碼改了之后,兩個函數的輸出不再一致。

dict 的 in 操作符將鍵做哈希,并比較哈希值判斷是否相等。對于 ascii 集合內的字符來說,不管是字節字符類型還是還是 unicode 類型,其哈希值是一樣的,如 u'1' in {'1':1} 會返回 True,而超出 ascii 碼集的字符,如上例中的 '你好',它的字節字符類型的哈希與 unicode 類型的哈希是不一樣的。

而 == 操作符則是做了一次轉換,將字節字符(byte string,上面的 '你好')轉換成 unicode(u'你好') 類型,然后對轉換后的結果做比較。在 ascii 系統默認編碼中,'你好'轉換成 Unicode 會產生 Warning: UnicodeWarning: Unicode equal comparison failed to convert both arguments to Unicode - interpreting them as being unequal,因為超出碼集無法轉換,系統會默認其不相等。當系統編碼被我們手動改為 utf-8 后,這個禁忌則被解除,'你好' 能夠順利被轉換成 unicode,最后的結果就是,in 和 == 行為不再一致。

問題的根源:Python2 中的 string

Python 為了讓其語法看上去簡潔好用,做了很多 tricky 的事情,混淆 byte string 和 text string 就是其中一例。

在 Python 里,有三大類 string 類型,unicode(text string),str(byte string,二進制數據),basestring,是前兩者的父類。

其實,在語言設計領域,一串字節(sequences of bytes)是否應該當做字符串(string)一直是存在爭議的。我們熟知的 Java 和 C# 投了反對票,而 Python 則站在了支持者的陣營里。其實我們在很多情況下,給文本做的操作,比如正則匹配、字符替換等,對于字節來說是用不著的。而 Python 認為字節就是字符,所以他們倆的操作集合是一致的。

然后進一步的,Python 會在必要的情況下,嘗試對字節做自動類型轉換,例如,在上文中的 ==,或者字節和文本拼接時。如果沒有一個編碼(encoding),兩個不同類型之間的轉換是無法進行的,于是,Python 需要一個默認編碼。在 Python2 誕生的年代,ASCII 是最流行的(可以這么說吧),于是 Python2 選擇了 ASCII。然而,眾所周知,在需要需要轉換的場景,ASCII 都是沒用的(128個字符,夠什么吃)。

在歷經這么多年吐槽后,Python 3 終于學乖了。默認編碼是 Unicode,這也就意味著,做所有需要轉換的場合,都能正確并成功的轉換。

最佳實踐

說了這么多,如果不遷移到 Python 3,能怎么做呢?

有這么幾個建議:

所有 text string 都應該是 unicode 類型,而不是 str,如果你在操作 text,而類型卻是 str,那就是在制造 bug。

在需要轉換的時候,顯式轉換。從字節解碼成文本,用 var.decode(encoding),從文本編碼成字節,用 var.encode(encoding)。

從外部讀取數據時,默認它是字節,然后 decode 成需要的文本;同樣的,當需要向外部發送文本時,encode 成字節再發送。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