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精彩閱讀一位土博士,作為過來人談SSCI投稿經驗
一位土博士,作為過來人談SSCI投稿經驗
2018-07-10
收藏

一位土博士,作為過來人談SSCI投稿經驗

受到“告論文(paper)網友書”的影響,我決定寫一點我的經驗。我是社會科學,我的第一篇ssci論文馬上要發表了,proof已經校對完了。這里大部分都是理工科sci文章,估計沒有ssci發表的經驗吧。但我相信有很多有ambition的年輕人應該也會朝著發英文ssci論文的方向發展。這里“首發”一篇經驗。昨天晚上寫了一個小時,比較長,我陸續連載之。

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情況。我本專業是xxx學,但我更傾向于稱自己屬于社會科學或中國研究,土博。我2年前博士畢業時,曾給自己下了一個目標:自己專業的研究成果不發中文文章(當然也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中文刊物,以后如果發展出比較好的刊物,我會考慮),其它專業寫著玩的中文文章,獨立發表的話,不低于領域top 1或《中國社會科學》。以別人(同事或學生)為主筆經我指導修改后掛我名的中文論文,不低于專業前3名。不然我不掛名。 沒有給自己定下一個雄心壯志,在中國的社科評價體系下,肯定會墮落。

發一篇ssci論文,對于一個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在中國社科教育體制下的成長起來的學者來說,真是要脫一層皮。

先說中文經歷,以表明一篇英文ssci論文比中文論文難多少!我最近2年很少寫中文文章了。不過也偶爾動筆。我曾經花了10天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1周寫了一篇《經濟研究》,4天時間寫一篇《世界經濟與政治》。這三篇應該代表國內三個不同領域(社會學、經濟學和國際政治)的頂級水平了吧,但這三篇都不是我本專業的文章。寫作過程其實也是非常痛苦的,需要閉關,真的有思路的時候一天只睡5個小時以下??偟膩碚f都是一氣呵成。投稿過程除了《中國社會科學》麻煩一點外,別的基本是一遍通過,少有修改。(為了不想“有心人”在期刊網上查我的身份,上述經驗和事實略有出入)

但相比較而言,我那篇英文論文的完成過程就非常艱辛了。文章動筆之前的調研工作歷時2年半,更之前對基本概念的辨析也花了1年。(關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概念問題,我后面會細談)。這篇文章從動筆到第一次投稿,花了8個月,中間這段時間,我正好旅行了幾個國家進行訪問,也找過不少國內外專家交流、談話、修改。完整稿出來后,又放了3個月沉浸一下。先投了一個top journal,3月后被干凈利落的拒掉。然后改投中上的一個期刊,2個月后說major revision,修改后minor revision,然后又一次majorrevision和minor revision,然后說要我找native的人修改語言。然后accepted。直到上個月正式出proof。全過程1年左右。最后在哪一期發表我還不清楚,不過我見過有accepted后排2年才出版的雜志。

比較國內學者和期刊的浮躁心態,恨不得投稿后3個月內就出版。英文期刊寧愿等2,3年也不愿意把有問題的文章登出來壞自己的名聲。

首先是寫論文。具體不同專業應該不一樣。我在寫文章前,做了2年多的調查。寫的過程上面簡單說了。第一步是文獻,要把本專業的中英文文章都讀遍。找一個有意思“理論問題”是很重要的。開場白非常非常重要。我的第2,3初稿時曾經給一個老外看過,老外看了幾分鐘說,這樣的introduction不行,因為這么寫根本沒人愿意看下去。(中國人寫文章都是喜歡先講國內外大好形勢,然后說文章的意義,我那回是開口介紹了一堆這個領域的文獻,但老外直接切問題)。然后他在我的第一段的5,6里一句句批判。

這次談話是我寫作過程中收益最大的一次。

其次,選雜志。畢竟是寫中國問題,我的研究可能從地區研究和我本專業兩種期刊里找出路。所有的ssci期刊里,和當代中國或亞洲的地區研究期刊一共5本左右,我本專業一共20本左右ssci,適合發中國問題的,一共也就3-4本。我不是經濟學、社會學,一篇論文都有上百本雜志可以挑。然后是挑雜志的機會。一是看一年周期,有半年刊,季刊和雙月刊,然后還要挑每期多少篇。有的刊物一期就3,4篇文章。這種期刊借我膽子也不敢投的。我先挑了一本中國地區研究的top journal投,季刊,一期5篇的樣子。被拒后,找了本專業的中上水平的雜志,雙月刊,一期6篇左右。

然后,按照雜志要求修改格式。有的雜志要求非常高,比如英語和美語的差別,性別歧視問題不能有,比如泛指的chairman是不能說的,因為還可能有chairwoman,所以只能說chair person。這些細節都必須一點點的改。最麻煩的是參考文獻的樣式。有的是最后,有的是腳注。慢慢磨吧。但比起整個寫作過程,這都是小事。然后按照要求投稿。

修回。被拒了就自我反省一下,投下一個。有比較正面的回應時,如果能混一個“重大修改”就說明有戲,那就乖乖的按照評閱人的意見修改。一般來講,ssci雜志的評閱人看得都很仔細,不太會不懂瞎說。我還好,碰到的幾個都是比較負責的。修回時的cover letter很重要,既要對審稿人拍幾句,又要堅定立場。因為很有可能幾個審稿人把你的文章往幾個不同的方向拉,如果你要迎合所有人的興趣,那最后一篇文章就廢了。

關于和編輯的交流。一是催進度,這個還是有必要的。(和前面有的帖子的建議不同)

主編下面一般還有編輯助理。一般我催進度都是給公共信箱寫信,抄送給主編。我遇到的情況是,不管晚幾天,最后會是編輯助理給我回復,說讓我等等什么的。

二是如果遇到不服氣怎么辦。我的另一篇ssci論文當時就給了我一個reject,但我覺得有得爭,我就給編輯寫信說,他的每條意見我都能反駁。編輯很快回信(2天后),說,首先我還是很歡迎你修改后繼續審的,你可以寫一封cover letter給評閱人,但要注意“外交辭令”。還說,你當然也可以要求換評閱人,但這樣就可能會提出別的問題。這一爭取相當于把rejection改成了major revision。

(很巧,今天早上收到這篇文章的審稿意見,審稿意見非常正面,不過好像已經換了審稿人,所以這次復審折騰了4個多月(我是今年1月2日投的第一稿,當時在cover letter里還俏皮地寫著submission of new year)。但這回審稿人針對一個變量的問題,洋洋灑灑寫了2頁和我討論,認為我這個變量選得有問題。具體的情況,我會在后面的“方法”一節中說)語言問題其實一般不是問題,除非語言差到別人完全看不懂。但其實很多情況只是老外讀起來費勁一些。雖然說英語的書寫很重要,但在好的英文期刊里,一般不會因為語言不好而拒絕。最多是主編看一下(一個月左右),覺得有些思想,打回來建議作者找人proofread一下再審。關鍵還是思想。很多人會覺得,我發不了英文文章只是因為我英語不好。其實不然。引用郎咸平,丁學良他們的話,大家完全可以拿自己認為最高水平的中文文章請最好的native的人翻譯潤色,看能不能在英文期刊上發表?

當然,文章的結構,句子間的邏輯關系什么的,我認為不屬于語言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就算寫成中文,那也是問題。中國文章為什么“爛”,很大程度上一是廢話多,二是一段話內部的論證,每句話都有漏洞,禁不起推敲,每兩句話之間都不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英文的社科論文要保證,每句話都是必須寫才寫,如果不寫這句話,評閱人就能一眼挑出來,說,這兩句話之間邏輯性不強,請給出證據。經過真正規范學術訓練的人,眼睛都是很尖的。

我指的語言問題是在每句話內部的語法和語感。

我在語言的修改問題上,其實還是折騰了很久,一個半月左右。我先讓一個在海外專業做英文編輯(非英語國家,但英語是第一官方語言)的朋友修改,可是修回后,那個雜志說不滿意,給了一頁的修改參考,讓我再找真正的natvie的朋友改??磥怼罢Z感”這個東西是一輩子也學不來的。然后找了個美國朋友,拖拖拉拉又折騰了很久,最后通過了?,F在我的結論是,如果趕時間,還是別找熟人修改,因為那些人大多都很忙。還是花點錢找海外的編輯(proofreading)公司,一篇一萬字英文的文章2000RMB左右,何況找熟人有時候也是要錢的。我相信任何一個編輯公司都是負責的,關鍵的問題在于還是語感。我就不愿意找總部設在日本的編輯公司(雖然我那個英國雜志推薦讓我找它)。

你可以讓他們先試編一段,找個老美朋友審一下,語感這種東西,人家讀兩句就知道了,但我們是一輩子也感覺不出來的。 在這次成功經歷之前,我一共投過3篇論文。都以無限悲慘的命運收場。當時我還是學生,不知天高地厚,篡了一篇文章就找了個牛雜志投過去。這個雜志是我們專業的leading journal,好在什么論文不管水平如何,直接外放出去審?;貋淼慕Y果是,評論問差點就說文章是垃圾了。被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但冷靜下來,各種建議真是花錢也買不來的。包括建議我讀的文獻,邏輯問題,思路問題,概念問題,方法問題,寫作問題。。。

但那幾篇論文差不多每次的評價都有些許提高。第一次投稿只有開場白中禮節性的inte

resting,ambitious之類的話,剩下就是罵人了。之后開始漸漸出現applause, innova

tive之類的詞,問題也越來越具體。

失敗的3篇中,最差的第一篇,后來寫成中文了,發在某個專業最好的中文期刊上了。(可見中文期刊的水平)。另外兩篇我改了2年。這兩篇我都試圖開始沖擊真正的主流ssci期刊了。也就是說,這回我雖然在研究中國問題,但其實我是在發展一個主流理論。而過去都是以“介紹中國情況”的面目出現,把一個理論放在中國看看靈不靈。其中有一篇論文我4月份整完,我先找了一個leading journal投,7天后遭拒。編輯很客氣,說,“我覺得你這篇文章不符合發表標準,但理論上我沒權力做決定,這樣做決定可能arbitrarily,但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外審的話,既浪費審稿人的時間,又浪費你的時間?!?

呵呵。認輸。改了第5名的一個刊物(這個刊物是季刊,一期3篇論文?。?,看上去編輯很快說決定外審?,F在還沒結果。我其實也不指望真能被錄用,但能看到審稿意見,那就是一個進步。

看來大家還是對“意外情況”怎么處理比較感興趣,前面寫了太多瑣碎的細節。說實話,現在我投稿投出去,可能會有的評閱意見心里清清楚楚。因為大家都是明眼人,你看得出來的作者更看得出來。其實文章沒缺陷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自己心里有譜,這樣的缺陷這一檔次的期刊是否可以容忍。

作為作者,特別是中國本土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能達到這一水平敏銳程度和自我批判能力,靠老師教是學不到的。因為中國大部分博導都達不到發表ssci論文的水平,更別想教出這種水平的學生了。我的經驗有兩個途徑,一是在bbs的學術版和人吵架,那種吵架絕對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二是要臉皮厚,纏著別人對他講你的想法。中國學者,特別是文科的,很不愿意公開講不成熟的思想,感覺既怕被人批評丟面子,又怕被人竊取自己的思想。我前幾天寫了一篇東西,還沒投出去,但已經發給全世界的十來個朋友讓他們提意見了。

回到和評閱人辯論這件事。首先條件是,確實有的爭,因為一篇文章出去,你應該保證你在這個領域自己看過所有文獻,別人說的爭論的內容你全清楚(發國際刊物,就是要在所有文獻的基礎上往前走一小步),所以評閱人的意見,多半是他沒你考慮得完全。如果反過來是作者沒想仔細被人抓把柄。那就乖乖的改,同時一定要回復里贊揚和感謝他。反過來,有時候評閱人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你的思路,很多作者會就覺得“這哥們什么也不懂”,這種想法是不能有的。理科我不知道,我所接觸的十幾個匿名評閱人里,沒一個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非常佩服期刊掌握的專家庫儲備)。最后結論是,只可能是你沒寫清楚,而不是專家沒看懂。本著這個心態,那就乖乖的改文章吧,把評閱人的質疑全回答清楚了。必要時寫封長信解釋(有時候文章篇幅裝不下)。

二是如果遇到不服氣怎么辦。我的另一篇ssci論文當時就給了我一個reject,但我覺得有得爭,我就給編輯寫信說,他的每條意見我都能反駁。編輯很快回信(2天后),說,首先我還是很歡迎你修改后繼續審的,你可以寫一封cover letter給評閱人,但要注意“外交辭令”。還說,你當然也可以要求換評閱人,但這樣就可能會提出別的問題。這前面我說過,ssci論文的語言水平并不是決定性的,那么到底什么是重要的呢?是思想。這話太籠統了。這里不可能說得太具體,我先簡單講一下大家寫文章時的問題,處理好下面的問題是能夠發表的基本條件。

概念問題:這是中國人寫文章時最讓外國學者惱火的一個問題。中文文章喜歡“創造”新概念。其實是在玩概念游戲。比如,大家寫文章總喜歡寫“結構”,“體系”,再加一個“性”,結構性的,內生性的,或者加個“化”,城市化、市場化、私有化、轉型。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不是不能用,但不能胡亂用。如果你寫了一篇論文,說“由于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美國不同,所以怎么怎么”。在國內肯定能發表。但這種話到了英文期刊,評閱人馬上就會問你,你指的“政治結構”是什么?中國人很喜歡說“結構性調整”這種話,到底什么意思?誰能說說看?更有甚著,一會說結構,一會說體系的,英文期刊的評閱人肯定看得就怒了。

邏輯問題:這個很難講。但我覺得大部分學者智商都是沒問題的,寫文章邏輯性不強關鍵還是一個道德問題。就是“對付”和投機取巧。一段話闡述一個道理,中間有一句話其實是說不通的,明明心里知道,就是賭評閱人看不出來。確實,很多情況下蒙混過關了(因為中文雜志的評閱人水平不高還看得不仔細)。但最后白紙黑字的印出來后,總有人會看出來的。當然我這還是指檔次比較高的雜志的文章。方法問題:方法是中國非海歸學者的一個缺門。每個專業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但單從社會科學來講,基本思路都是一樣的。其實我專門強調“方法”,并不是一定要用計量,回歸(其實這方面,中國現在在數學方法的使用上已經開始走另一個極端了),定量還是定性根本不重要,同樣的問題和理論,兩套方法可以做兩篇都很優秀的文章。

我說的方法其實還是邏輯和研究設計的問題。但如果前面的研究設計弄不清楚,怎么都是白搭。前面我說道,我有篇文章,評閱人為了一個變量洋洋灑灑寫了2頁紙和我辯論。內容基本上涵蓋了可能犯的所有錯誤。包括:1)變量能否代表概念;2)指標能夠用來精確測量變量;3)指標的測量得是不是準(我這回用了調查問卷);4)樣本數據的分布是不是合理,符合理論預期;5)用的數學方法是否有問題。除了4和5以外,如果是定性研究,123其實也同樣重要。相應的,我昨天寫了一篇5頁的紙,反駁他每一條批評,以證明我對變量和指標的選取是科學的并且經過深思熟慮的。相反,如果寫文章之前這些問題沒考慮清楚,文章寫出來了也是白寫。

對了,補充一點有關概念問題的,除了我提到的一些詞外,很多人喜歡寫“主義”,似乎什么東西加上一個主義,就是一個“理論”了。但有時候是狗屁不通。如果一篇文章里存在3個不同的主義,除非這是寫文獻綜述,不然這篇文章就是垃圾。我看到過這樣的文章,胡core提出以人為本,他就提出“平民主義”的公共政策觀。我問什么叫平民主義,他說就是以人為本。吐~~~~

關于主義,我可以再羅嗦幾句,什么情況下能叫做“主義”?

一,既然是主義了,相當于上升到意識形態高度了,那一定要有個對立面。比如共產主義vs資本主義,現實主義vs建構主義,地區主義vs全球主義。那個平民主義的對立面是什么?還有最近很多人在說什么“原教旨主義”, 我是聽不懂,好像是在給“老馬克思主義教條”的老左派扣帽子。

二,主義其實是一個大籮筐,是一系列基本假設的集合,然后戴一個大帽子。所謂的“主義”無非就是給這一套假設起個名字。因此,一篇文章只能出現一個主義,因為這個主義就限定了一套邏輯前提。不同的主義,邏輯起點都不一樣,在一篇文章里同時出現怎么能站的住腳?如果不清楚主義背后的內涵,妄談這主義那主義,結果就是被別人笑掉大牙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