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精彩閱讀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2019-12-04
收藏
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作者 | 吳子勁

來源 | 網易數讀

如果你想開一家公司,你會把辦公室放在哪里?

北上廣深自然是第一批出現在腦海的名字,杭州成都近幾年也是熱門;華為松山湖辦公室正式運作,讓東莞似乎也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個地區或城市企業數量的多少,關系著能否吸引到人才和消化人才。而在轟轟烈烈的搶人大戰中,哪些城市更有希望呢?

東部沿海優勢維持

企業數量是衡量地區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企業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可以提供多少就業機會,在多大程度上促進資源流通,以及產生多少經濟效益。

天眼查的數據顯示,2009-2018年間,國內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共有4017.64萬戶企業(不含個體工商戶,下同)注冊成立。

截止至2019年9月,其中975.38萬戶已注銷(注銷率24.28%),仍然存續的企業數量為3042.26萬戶。

從省份層面來看,廣東、江蘇、山東是新注冊成立企業數量最多的3個省份,這和它們長期以來GDP的排名也比較接近。

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廣東坐擁廣州與深圳兩個超大城市,其經濟活力自然不言而喻。江蘇作為總體經濟發達、省內發展水平相對均衡的代表性省份,大量經濟實體選擇在此扎根也很合理。

山東作為GDP排名長期位列三甲的省份之一,背后也有眾多企業的貢獻。

從上圖中不難看出,2009-2018年間注冊成立企業數量比較多的省份大多位于東部沿?!昂鸁ㄓ咕€”以東。

這個區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速度顯著高于西部內陸省份,有更多人選擇在這些省份開設工廠、租下辦公室,用行動證明它們有著相對更高的經濟活力。

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以地區來看,除了總量,在四大經濟分區的省均新增企業數量差異上,東部地區仍然維持著不小的優勢:東部地區省份有著最高的省均企業注冊數量,同時有著最高的增長速度;中部地區次之。

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企業活力則相對較弱,東北地區每省平均新增企業數量在近年甚至有被西部地區趕超的趨勢??傮w而言,區域之間的企業活力依然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不過,不論是哪個地區,2009-2012年每年新增企業數量都相對穩定,2008年底四萬億一攬子政策提供的流動性對沖次貸危機帶來的外需減少,在企業數量上表現為“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

自2013年起,中國的企業數量開始加速增長,盡管不同經濟分區的增長速度存在明顯差異,但基本上所有分區每一年新增企業數量都比去年更多。

北上廣深第一梯隊,成都領先西安

如果將目光從經濟分區、省份層面轉到城市,除了北上廣深,二線城市也值得關注。

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從上圖不難看出,無論是否考慮不同城市企業的注銷率,北上廣深在企業數量上依舊穩居前4。深圳和上海量級更為接近,存量企業數量都超過150萬戶。北京次之,廣州隨后。

二線城市當中,重慶和成都在新成立企業總數上與北上廣深的距離最小,接近100萬戶。不過由于兩城企業注銷率都超過25%,所以存續企業數量上與注銷率不足20%的南京、蘇州距離縮小,都在50-75萬戶量級。

重慶與成都新成立企業多,淘汰的速度相對也更快,更替更為頻繁;而選擇南京和蘇州的企業雖然數量稍遜一籌,但留存更高,發展更為穩定。

可以認為,這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商業氛圍:蘇州具有眾多技術型外資企業相對高端的制造工廠,規劃及落地過程較為緩慢,但投產后長時間存續;成都則第三產業占比相對更高,增長速度也比自身第一、第二產業更快,隨之而來的是更為快速的企業迭代節奏。

而在此前的搶人大戰中,同在西部的西安和成都是經常被比較的對象。

不過,西安2009-2018年新成立注冊的企業數為51.4萬戶,2019年存續企業為37.5萬戶,高于寧波、長沙等地,但是低于武漢、鄭州、杭州、成都等地。注銷比也和成都重慶不相上下。

在這場競爭中,成都是領先的一方。

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將注冊資金作為衡量企業規模的一個指標,那么在企業規模分布上,二線城市與北上廣深的差別沒有想象中的大。

在北京注冊的企業,注冊資金在100萬以下的比例顯著低于其余三個超大城市或二線城市,而注冊資金1000萬以上的比例則顯著更高。北京作為首都,匯集了更多的大型企業。

二線城市總體而言企業規模分布與上海、廣州、深圳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在絕對數量上依然存在差距。

有人的地方,才有企業

二線城市和北上廣深企業數量的差距,可以如何追趕?“招商引資政策”可能是一個常見的回答。

但其實,“招商引資”和“搶人大戰”相輔相成,一個地區的常住人口數量和它的企業數量息息相關。

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通過分析各省常住人口與仍然存續的企業數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可以發現,常住人口越多的省份,商業往往越為活躍,充足的經濟活力又會吸引人口流入,形成正循環。

常住人口越多的省份,往往企業越多,反之亦然。常住人口的增長甚至能提供平方量級的企業容納能力:常住人口對企業而言,既可以作為企業員工,產出勞動成果;也可以是消費者,獲取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為企業提供收入。

正是由于常住人口對企業而言的雙重屬性,常住人口和企業數量才呈現出了上圖中平方級的相關關系,而不僅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也正是由于認識到常住人口對企業發展的價值,各個二線城市才在近幾年開始了更為積極的搶人大戰。

大數據剖析|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拼的到底是什么?

例如西安市表示2018年新落戶人數超過73萬,其中超過25萬人具有本科或以上學歷,搶人不能說是沒有效果。

但新落戶的大量人口能否長時間在二線城市發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有的人因為政策而來,卻發現產業跟不上,能讓自己發揮才能的工作實在太少,不得已又回到北上廣深。

另一方面,聯合國《世界人口趨勢2019》預測,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2015年達到頂峰(2015年中國15-64歲人口約10.04億,占比73.01%)后,將持續下降:到2035年,中國15-64歲人口將降至9.43億(中位預測值),占比降至64.56%。

在全國勞動人口持續萎縮的情況下,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只會更為激烈。未來大城市會越來越大,小城市越來越空。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