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職業發展如何用大數據判斷一個高官的仕途_大數據培訓
如何用大數據判斷一個高官的仕途_大數據培訓
2015-03-07
收藏

如何用大數據判斷一個高官的仕途_大數據培訓


一個多月過去后,我的一位朋友還是念念不忘我去年11月底寫的《如何在40歲之前當上市長》一文(見文末附錄)。

他說,你寫的文章都是紙上談“官”,頂不上什么用,只是讀讀爽一下。這一次,他又給我出難題了。他問我:當上市長之后呢?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假設這個官員憑借自己努力或者領導賞識,成功當上了一個地級市的市長,他之后的仕途又該如何預判呢?

在中國做人事報道的記者都知道,一份官員簡歷的信息極為有限,主要包括兩塊:第一,官員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籍貫、學歷等;第二,官員的履職單位和職位。

除此之外,就沒有多少能夠正確判斷這一官員仕途的信息了。更重要的是,這些簡歷都是用文字描述的,基本上沒有量化的數據,如何僅憑這些簡歷正確判斷一個官員的未來仕途呢?

好在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我使用的就是最笨的那一種:讀簡歷,一份份地讀,反復地讀。

我選擇的簡歷都是最終仕途升到了副部級以上的官員,原因是,沒準能夠從這些成功者身上捕捉到一些升遷的共同“密碼”。

等讀到第300個副部級以上官員的簡歷時,我的腦海里突然出現了四組“指標”:總單位數、總崗位數、年齡線和平級調動崗位數。

我一拍大腿,對的,就是這四組指標。

在一個官員的文字簡歷中,除了基本信息以外,無非就是這四組信息:一個官員在宦海沉浮中待過了幾個單位、經歷了幾次崗位調整、在多少歲時升到了哪一職位,每一次崗位調整是升、降還是平調。

有了這四組指標,剩下的工作就是辛苦的統計工作。在統計了近500份副部級以上官員簡歷之后,我得出了“兩多兩低”的結論。

“兩多”是指一個官員要升得越高,任職過的單位就會越多,經歷的崗位數也就越多。

這也就是通常的人事報道中屢屢提及的“多部門、多崗位歷練”。

“兩低”是指一個官員要升得越高,初次擔任正廳級干部的年齡就要越低,經歷的平級調動崗位數就要越少。

年輕化是官員選拔的整體趨勢,這個自不待言。

我統計了現任省部級以上官員初任正廳級干部的年齡,平均年齡都在45歲以下,并且職位越高,初任正廳級時的年齡就越小。

以25名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為例,他們初任正廳級的平均年齡是39.1歲,31個省級黨委書記和行政首長群體初任正廳級的平均年齡則要比他們晚上個兩、三年。

平級調動崗位數是一個官員在同一級別崗位上調動的次數,如果一個正廳級官員的調整都是同屬正廳級的崗位,那么他的未來仕途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現任25名中央政治局委員為例,大多數人只經歷過1次以下的平級調動,只有少數人曾經歷過2次平級調動。

再具體來看,更多時候,這些平級調動更多是為了積累不同類型省份或領域的主政經驗,為下一步晉升蓄積能量。

根據近500份副部級以上官員簡歷的統計結果,我自己初步建立了一個中高層官員晉升的分析模型。

這一簡單的分析模型如下:

大數據
我試著描述一下:

一個中層(比如說正處級或者正廳級)官員如果要獲得進一步的晉升,從參加工作算起,其任職的總單位數一般要超過5個,總崗位數要超過8個。

如果他還有志于向更高職位進發,其初次擔任正廳級官員的年齡原則上不能超過45歲。

更重要的是,他經歷的平級調動崗位數不能超過3個。

如果他在45歲之后相當長時間才初次遞升正廳級,或者45歲之后還沒有遞升到正廳級,又或者他在同一級別的崗位上已經平調了3次或以上,那么,我想說,差不多就這樣了。

事實上,總單位數和總崗位數這兩個數值只是一個最低線。

一個高層官員經歷的總單位數和其參加工作時的單位行政層級有關。

單位級別越低,在其升遷至最高層級之后就面臨著晉升天花板,要獲得進一步晉升,只能前往行政層級更高的單位任職。

與之相反,一開始就在省級黨委政府、中央部委參加工作的高層官員,任職的總單位數一般比起步于一般級別單位的官員少得多。

他們往往在該單位歷經拔擢,升至正廳級甚至副部級才會外放或者交流至其他單位任職。

我又比較了一下長期在中央和地方任職這兩個高級官員群體。

一般來說,從地方尤其是低層級單位起步的正部級以上官員,多數經歷了10個以上的單位,曾經待過的崗位數則更多,而長期在中央部委任職的官員經歷單位要少很多,不少人會通過赴地方掛職或任職來彌補基層工作經驗的不足。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為例,自1980年3月長春地質學院畢業后,徐紹史歷任地礦部政策法規研究室干部、部領導秘書,部辦公廳副主任、主任等職。這一任職經歷顯示,徐紹史在地礦部一個單位的多個崗位上一路升遷至正廳級。

1991年12月之后的兩年,徐紹史掛職任廣東省地礦局副局長、黨組成員,1992年11月兼任深圳市地質局局長、黨委書記。

1993年10月,徐紹史重返北京,先后在國務院辦公廳、國土資源部等部門任職。2013年3月,徐紹史成為新一屆中央政府組成部門國家發改委主任。

有些專業系統就屬于例外,比如涉外系統,其官員的升遷就具有高度封閉性。

以外交部領導班子為例,外交部長王毅和外交部黨委書記、副部長張業遂自畢業后都一直在外交部工作,歷經升遷至外交部領導層。除了少數從其他部門調入外交部的副部長、部領導,絕大多數副部長、部長助理、副部級大使也多長期在外交部任職。那么,他們的升遷規律難道就不符合上述模型了么?

顯然不是。如果是,我豈不白忙活了么?

稍作一下變通就可以了:不以外交部為其任職單位,而是將其曾經任職的外交部總部機關的部門,如亞洲司、歐洲司或者駐外使館視為一個任職單位,調整一次,就認為其任職單位變化一次。

如此,他們的升遷規律也就和其他黨政官員沒有什么兩樣了。
沒有經歷多次總部機關與駐外使館的往返任職,一個職業外交官要躋身涉外系統高官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一模型這么實用,親們,還不趕緊拿它測試一下你所在單位最高領導的未來仕途。

寫到這里,我還是要例行謹慎提醒一句:凡事都有例外。

說完這句話,我莞爾一笑。

附:《如何在40歲前成功當上市長》

我的一位公務員朋友昨天給我打來電話,抗議我盡整些虛的裝腔指南,應該搞點實用的東西,比如公務員如何升遷之類的。

巧合的是,最近我剛對目前全國30多位“70后”地級市市長們(也包括直轄市轄區區長)的升遷之路做了一番梳理,也有一些規律可循。(這些市長的簡歷可以直接發送:70后,自行取閱)

兄弟,這篇文章就是給你寫的,祝你早日干上市長。

我想先以三個公務員同學的仕途起個興,他們分別是我的初中、高中和大學同學,年紀都在30歲上下。

我的這個初中同學大學畢業后就考了鄉鎮公務員,留在了家鄉工作,現在還是個科員,副科級對于他們來說就是領導干部了。目前他已經對自己在40歲之前提為領導干部(實際上就是副科級)不抱多大希望了。

在其所在縣城的各類飯局上,各縣局局長都被尊稱為局級干部,他們的屬下堅定相信,這些局長們在當地實際能支配的權力甚至比祖國心臟的一個真的司局級干部還要大。

我的高中同學大學畢業時成功擠入選調生隊伍,現在一個省直單位工作,去年已經提了主任科員(非領導職務的正科級)。

這個大學同學一畢業就進了海里,前兩年,學院搞校友通訊錄,我瞥見上面的職務已經是科長了,據說正在向副處級干部闊步前進。

這三個年齡相仿、仕途差不多同時起步同學的不同升遷速度成功說明了,一個公務員所在單位的級別基本上決定了你能夠蹦跶的高度。

最近幾天,一篇《沒有了祖國你將什么都不是》的帖文在網上廣為傳播,本來已經什么都不是的屌絲們頗有些不以為然,但如果對照到我這三個同學的仕途上來,這句話就顯得尤為貼切了。

沒有了單位,你將什么都不是,單位的高度就是你的高度。

所以,在40歲之前成功當上市長的第一步就是選一個高的起點,比如國家重要部委(沒有實質權力的也不行),或者省級黨委政府核心部門。

當然,你會說了,現在稍微熱門一點的職位考錄比都是幾千比一了,躋身國家部委或省委省政府談何容易。

如果我擠不進去這些單位,我又特別渴望在40歲之前成功當上市長,我該怎么辦呢?

你不要灰心,還有辦法。一個是在大學里就要積極擔任校學生會或團委干部工作,最后畢業后就能留在大學團委或省市級團委,成為青年工作的領導者。

《共青團章程》會給你極大的信心,其上面明確寫著,共青團就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

目前,大部分“70后”地級市市長正是從各級團委起步,數年前紛紛走上這些崗位的。

信心有沒有增強一些了?就在剛才,已經快畢業的你突然告訴我,看到這篇文章時太晚了,現在都大四或研三了,現在加入學生會人家也不收了,人生還能不能從絕望中尋找到希望?

我要告訴你,還是有的:進央企,進不了央企,省屬重點國企的沖刺效果也是一樣的,或許競爭的壓力還略小一點。

在國企里,你要想迅速晉升,基本上有兩條途徑可循:迅速成為技術骨干、項目帶頭人,近年來紛紛涌現的“兵器少帥”、“航天少帥”、“石化少帥”就是明證,他們在30多歲時就成為各自單位的“領頭羊”了,現在已經走上了更高級別的崗位,正迎來一段無比廣闊的人生。

我要頗帶驚喜地告訴你,統計數字顯示,國企干部的升遷速度很多時候比團委干部升遷速度還要快很多。恭喜你,你的選擇對了。

你又說,自己的專業能力不足以勝任這一技術骨干的關鍵崗位,沒關系,還有希望。

大型國企尤其是央企崗位很多,技術崗位不擅長,不少管理崗位也是你不錯的選擇。

一旦在組織活動、撰寫材料、處理危機過程中,你成功展現了自己的驚人天賦與責任心,你一樣可以在40歲之前成功入“局”(局級干部)。

也只有在局級干部這個層次,政企之間交流任職的大門才真正打開了,你的人生從此一馬平川。

從政地的選擇也很關鍵。

放眼全國,一番搜索之后,我的眼神定睛在了中華大地靠近中間偏東一點的位置。沒錯,我說的就是湖北,這個并不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省份在年輕干部培養上有著驚人的魄力。早在今年6月份,我就將湖北稱為“福地”。

有數據為證。在現有的團中央書記處中,6位書記有三位仕途就起于湖北,并且都曾經歷過湖北地方政府行政首長的歷練。

另外,其三個地級市市長、兩個省直管市的市長都是不折不扣的“70后”。

你或許還不知道的是,曾經被稱為“最年輕市長”的1980年人周森鋒,目前已經是湖北唯一林區——神龍架林區的黨委書記了。

同為“80后”的你是不是連鉆地縫的心都有了。

如果你遇到了貴人,鴻運當頭,擋都擋不住。

好多人總是避談貴人,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只要是為國家攬才,貴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小平同志就是汪洋的貴人,當年拔擢的故事廣為流傳,至今還是一段佳話。

《人民日報》旗下的《大地周刊》曾講述了小平同志賞識汪洋的兩個版本,一個是小平同事1992年南巡回京途中在安徽蚌埠停留,并特別召見了時任銅陵市長的汪洋;第二個版本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來到安徽合肥,接見安徽有關領導,汪洋也被點名要求參加。會見后,小平同志對汪印象深刻,認為其是個人才。

不管哪個版本,此后不久,汪洋即調離銅陵,擔任安徽省省長助理兼省計委主任。

哎,這位同學,怎么還在看不實用的飯局閱讀啊,趕緊去看考公教材先!

雖然你既不是團委干部,好多央企國企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給你,沖一沖,你黯淡的人生或許還能迎來一線光明。

寫到最后,我謹慎提醒所有閱讀這篇文章的人,凡事都有例外。說完這句話,我再次莞爾一笑。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