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大數據時代它是最給力的數據分析體系,卻被90%的新人忽略
它是最給力的數據分析體系,卻被90%的新人忽略
2020-12-10
收藏

公眾號:接地氣學堂

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

日、周、月、季、年報制度,可能是數據分析領域最大的一個“咕咚來了”。每一個新人在進公司的時候,都會得到一個類似傳家寶一樣的日、周、月報模板,交接工作的前輩會告訴你:“對著模板更新它們,然后指定發給某某某幾個人”。

至于:

l 為啥要發

l 為啥做成這樣

l 發了人家看不看


從來沒人解釋過

新人往往也懶得問。畢竟在各種朋友圈文章里,模型才是終極歸宿,報表算啥玩意。于是這些常規報表變成了天天都得干,干了還沒啥用的雞肋。更要命的是,臨時取數仍然源源不絕,讓人苦不堪言(如下圖)

它是最給力的數據分析體系,卻被90%的新人忽略

今天我們就來系統講解下,到底為啥要搞日、周、月、季、年報,它們到底有啥意義。

1.日、月、周、季、年報制度的深層意義

如果一進醫院,就讓你先花1萬塊錢,驗血、驗尿、X光、全身CT等等干一輪,你會很開心的說:“分析好詳細耶,我好開心哦”不?

不會!你會罵:這踏馬哪里來的庸醫。為啥要這么復雜!

原因本質,在于:詳細的數據報告是要花時間和成本的,而不是所有問題都值得花這個時間和成本。因此需要分級識別,分級處理機制。這樣才能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因此才衍生出:體溫計、血壓表這種簡單的工具。輕度問題簡單診斷就處理掉,重度問題再層層升級。

這就是日、周、月、季、年報制度誕生的初衷:快速識別問題,分層分級處理。并且日、周、月、季、年報,基本的數據監控指標、維度都是固定的,因此可以實現自動化,從而解放數據分析師的生產力,把精力釋放到專題分析/數據建模上,從而實現很大的產出。


于是你會發現:

報表使用率低的公司,數據分析師加班多,績效不明顯,業務越喜歡事事要數。

報表使用率高的公司,專題/建模機會反而更多,業務看著報表就能搞80%的事。

可以說,報表是整體數據分析體系核心。報表做好,處處好,報表做不好,人肉sql寫到老。而且,日、周、月、季、年報,不是簡單的把同一個字段按五個時間周期統計五遍,五種工具間相互配合,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2.日報的作用

日報的作用:監控走勢,發現短期問題。每日的數據,往往是直接供一線銷售、生產、客服來看的。這樣能掌握客戶數、訂單量、交貨量、來電數、投訴數,這些每日要處理的工作情況,盡快開展工作,把手頭的任務完成。

對產品、運營、策劃這些后臺崗位而言,每日數據除非有特別大的波動,否則單看一天意義不大。一般只在關鍵節點,比如大促、新功能上線等關鍵節點,盯得特別緊。

日報數據,更大價值在于連起來看。連起來看能發現周期性數據趨勢,這樣能通過每日曲線,快速判斷業務是否有問題,特別是其中的重大波動,能立即識別出來。很方便快速發現問題點。至于能不能快速定位問題點,則要看日報的數據能拆解到什么顆粒度(如下圖)

它是最給力的數據分析體系,卻被90%的新人忽略

3.周報的作用

周報的作用:監控走勢,發現長期問題。周報的數據也會給一線看,但是應用場景不一樣。周報一般是周總結會的時候用。對于一線崗位,周總結會是一個小型激勵、認可、學習的場景,可以幫助團隊成員發現執行問題,確認執行進度。

對產品、運營、策劃這些后臺崗位而言,周報和日報一樣,不見得每個數字都有意義,但是連起來看,意義就很重大了。周報適合發現長期性趨勢問題。特別是產品版本更新,積分、會員類長線運營機制上線以后,只看一兩天數據,很容易被當天特殊情況掩蓋問題,看周變化趨勢,更容易追根溯源,找到問題源頭。

它是最給力的數據分析體系,卻被90%的新人忽略

4.月報/季報的作用

月報的作用:衡量KPI,調整策略。大量公司的KPI/OKR是按月定的,工資/獎金一般也是按月發的,因此月度的數據統計,常常用來考核績效,制定/調整策略。工作月例會討論的時候,也不會停留在簡單看結果,喊口號上,而是會對上月情況做較深度的復盤,特別是重大項目,新上線產品,團隊業績等等。


因此月報不等于四周周報之和,更不等于三十天日報加總。月報一般報完結果,直接切入當月重點議題,一般有:

l 本月待完成的重點工作

l 上月未解決疑難問題

l 潛在問題/機會點盤點

l 年度目標跟進/決策


周報、日報中發現的,未能及時解決的疑難問題,會在月報中以專題的形式呈現。特別是這些疑難問題影響到本月/下月KPI達成時,這就形成了待深入的重點問題,可以持續解決。

季報:針對季度規劃,安排戰術執行。季度報是月報的升級版,起的作用和月報類似,針對季度重點問題進行回顧,針對潛在疑難雜癥進行解析。有的公司是直接跳過了季報這個環節的,但是在季節性強的公司,比如服裝、生鮮這種季節性產品更替,或者依靠特定季節大促銷/展會帶業績的行業,季報的重要性就特別高。每季度都會對當季重點工作進行安排。


5.年報本該這么用

年報:盤點年度經驗,得到特定目的。注意:很多時候,年度報告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邀功請賞,激勵士氣,裝點門面的。因此年報要怎么寫,直接和寫出來給誰看,想達成什么目的。


比如2020年,最大的黑天鵝是疫情,不同的目的,自然寫法不同:

1、問題分析版:疫情對年度業績影響,對業績走勢改變

2、邀功請賞版:疫情以后恢復真快!我們隊伍超厲害

3、裝點門面板:全行業受影響下,我們不是最慘的,我們還挺好

4、激勵士氣版:每個團隊都涌現出年度英雄人物

5、新年預期型:2020年哪些態勢會延續,哪些到此為止,明年又如何


所以年度盤點不是日報*365,如果寫得不好,八成是沒整明白:到底人家想看啥。別再搜模板了,認真把年度匯報對象,場合,語境,目的整清楚。

6.規矩是從啥時候開始壞掉的

既然日周月季年的體系這么好使,為啥還有開篇的囧境呢?

答:從偷懶的新人開始搞內卷的時候。


不止是數據新人,運營,產品,策劃新人都有以下通?。?

★ 偷懶之一:喜歡搞一張巨大的,n多指標的電商/互聯網/O2O指標體系大全,然后死記硬背有啥指標,沒有時間概念*1

★ 偷懶之二:不看走勢,只看單點,沒有時間概念*2,最喜歡問“GMV下降30%怎么分析”“日活下降50%怎么分析”

★ 偷懶之三:不聯系業務每日動作,只會拉一堆維度來過做交叉:“GMV下降30%怎么分析?答:從渠道/客群/產品等維度做拆解,拉交叉表,哪個柱子短了就是哪個的問題……”,還是沒有時間概念*3

偷懶的結果,就是看數據的時候只會糾結一點的高低,忽視趨勢,忽視規律,忽視業務影響。對指標的基本走勢、合理范圍缺少判斷能力。一驚一乍,漲個1%也要分析,跌個1%還要分析。對著每日數據糾結,反而忽視了周趨勢變化,容易忽視長期問題/深層問題。

它是最給力的數據分析體系,卻被90%的新人忽略

分析就分析吧,本來拉一個每日圖+標注上業務動作,可以解答80%的問題(剩下20%很有可能是運維的問題,數據出錯了/系統宕機了)結果不看報表,非得臨時取個數,拉一堆維度過來交叉交叉再交叉,拆解拆解再拆解。最后報告沒寫完,指標又漲回去了。輸出成果的有用性沒有提高,工作量大增,不是內卷是啥。

它是最給力的數據分析體系,卻被90%的新人忽略

當然,數據分析領域內卷的不止這點,有卷數據產品的,有卷算法的,有卷增長的,有卷用戶畫像的??傊?,不提高業務上有用性,單純增加工作難度,就是耍流氓。做生意,越短平快見效的方法,越好用。有興趣的話,本篇集齊60留言,下一篇我們接著分享。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