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職業發展“大數據”無法觸及詩詞的本質
“大數據”無法觸及詩詞的本質
2017-10-23
收藏

“大數據”無法觸及詩詞的本質

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詩云》,講述了一個外星超級智慧生命體試圖用“大數據”征服中國古典詩詞的故事。為了寫出超越李白的詩篇,擁有神跡般的強大技術的外星生物悍然采用了一種極端而蠻橫的方式:把所有詩歌都寫出來,也即把所有漢字一網打盡,按照古詩的格式進行排列組合,這樣就窮盡了過去、未來的一切詩歌———那些超越李白的詩自然也包括在內。然而,這場“終極吟詩”完成后,當事人卻發出了沮喪的喟嘆:詩人的心靈感受是如此獨特,即便掌握了窮其所有的“大數據”,也無法將那些超越李白的詩篇從中挑選出來。小說想要表達的是,技術是反詩意的,對于依賴個體心靈和內在情感的詩歌來說,技術永遠無法觸及詩歌的本質。

  日前,《清華附小六年級學生用大數據分析蘇軾寫了論文》 的報道引發眾人關注??上攵?,“清華附小”、“小學生”、“大數據”等要素的組合,足以引發人們的好奇和艷羨,獲得廣泛關注也就不足為奇。師生家長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畢竟,認認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然而,這也促使我們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將詩詞作為“數據”進行檢索研究,這一方法導向是否合理? 第二,讓小學生通過大數據分析進入詩詞,這一教育行為是否合適? 換言之,小學生應該接受怎樣的詩詞教育?

  先看第一個問題,詩詞與大數據能否相得益彰,要從二者各自的特質說起。無論從創作還是從賞析的角度,詩詞都是一項主觀性很強的藝術,正所謂各言其志,詩詞中大多寄托著作者的情感體悟,而詩作的水準則由詩人的才性神思所決定。詩詞中的意象和興味往往只可意會,需要在讀者和作者之間達成某種精神上的默契。

  對詩詞的欣賞研究,不能一味尋章摘句,因為一首詩詞首先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營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數據分析是一項純客觀的方法,是對客觀數據的碎片化處理:如對蘇軾全部詩詞進行分詞研究,再從中分析出高頻詞,此時蘇軾的詩詞是以“數據”形式呈現的,僅僅是一個個語詞的序列,而非氣脈渾成、寄托深遠的活潑潑的整體———這不啻為對詩詞的解構。正如劉慈欣 《詩云》 里舉的例子,唯有從整體來看,一個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將其切開,取出每個臟器、剔出每塊骨頭,把肌肉和脂肪分門別類,再把血管和神經揀成兩束,還能是美女嗎? 用大數據來處理詩詞,無異于對一個美女進行肢解,與詩詞的審美相違。

  對詩詞的欣賞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搜羅求全,傳統集部之學是一門“別裁偽體親風雅”的學問,其要義在于“選”。所謂“觀千劍而后識器”,“選”的功夫需要在浸潤式的細讀品味中獲得。不可否認,大數據在檢索、統計、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對研究工作確有幫助,但再先進的技術手段也不能代替對作品本身的體察涵泳,正如捷徑無法代替苦功。對蘇軾詩詞中高頻詞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無法細膩深刻地觸及其內涵和義旨。通過對“歸來”一詞的統計,的確能夠指向蘇軾被貶這一事實,但卻可能因此錯過全篇沒有“歸”字,例如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中“揀盡寒枝不肯棲”的深刻的“無歸”感;同樣,通過大數據固然不難得出蘇軾的兄弟情深,然而當我們吟詠“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獄中寄子由》) 這樣的句子時,對蘇軾筆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難道不會來得更真切、更直觀嗎?

  由此也引出第二個問題,小學生使用大數據會不會為時尚早? 小學生應該接受怎樣的詩詞教育? 事實上,我國古代一直有綿延不絕的“詩教”傳統,古典詩詞的關鍵功能在于涵養人的性情,使之歸于溫厚?!霸娍梢耘d”,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儒家將詩教作為成人教育的開端。正如錢穆所說,文學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對讀者的勸誡安慰如朋友兄弟般親切。偉大的詩人修辭立其誠,吐露真性情,讀者閱讀其詩,不僅會為其真情感動,也很容易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動,而心向往之。小學生使用大數據固然有助于培養科學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但這與詩詞的教育旨趣相異。拿蘇軾詩詞來說,讓孩子們將其看作有血有肉、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從具體作品中感受蘇軾的悲歡離合、開朗豁達與家國情懷,并進一步培養起對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為大數據視野下的客觀對象而得出粗淺認知,要更有意義嗎?

  傳統詩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應當在中小學階段得到提倡。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對知識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強調相當充分,而在感性啟發方面則似有不足。就筆者在高校開展詩詞教育的經驗來看,不少大一新生在古典詩詞面前或多或少地喪失了“感動”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急于展開的研究若非難令人信服,便是冷冰冰地欠缺生命的厚度。語言文字的隔閡固然是導致“感動”能力衰退的一個因素,情感上的疏離卻更為關鍵。偉大的詩人往往哀樂過于常人,詩詞又是對人類個體感思與共通情懷的高度凝練。想要獲得對詩詞的深層理解,首先應該讓自己能夠“被感動”,這樣才能真正進入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切體會詩詞的精妙所在與詩人的魅力所在。從古典詩詞中獲得對人類自身的感性認識,與詩詞內外歲歲枯榮的自然生命發生共鳴,當從娃娃抓起。

  小說 《詩云》 的結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和細膩敏感的地球詩人最終達成了和解:詩人表達了對偉大的技術文明的由衷贊嘆,天外來客則承認了技術與藝術之間的“不可通約性”。本文并非持一種簡單的“反技術論”,只是想強調技術方法與古典詩詞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之間存在根本差異———用大數據研究詩詞,并非一無是處,但總歸顯得舍本逐末、買櫝還珠?!肚f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術,認為技術的濫用會導致心靈的遮蔽。那么小學生使用大數據,有沒有技術的“濫用”之嫌? 這個問題姑置不論,重要的是,孩子們的蓬勃詩心不要就此遮蔽。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