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職業發展大數據時代的隱私之憂
大數據時代的隱私之憂
2015-09-18
收藏

大數據時代的隱私之憂


“棱鏡門”事件已經兩年,揚起的塵埃尚未落定。最近閱讀《國家竊聽》,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員、總工程師真溱的這部紀實作品,兼具專業素養和文學氣質,通俗且好看,比如斯諾登和媒體接觸以及躲避追查這部分的描述,很有點斗智斗勇的“諜中諜”味道,將我帶回了當初觀劇時跌宕起伏的緊張心理,同時在“棱鏡門”兩年之后終于有了比較靠譜的了解。該書主要是從戰略角度,還原“棱鏡門”全過程,剖析事件背后的美國情報機制,就我個人的閱讀興趣,我更關注“國家竊聽”背后的公民隱私之憂。

出于國家安全考慮,情報機構實施監控是工作職責,但這涉及到倫理界限,什么樣的監控是工作需要,什么樣的監控是侵犯隱私呢?“水門事件”當年引發軒然大波,不僅是政治博弈的結果,更因為它挑戰了公眾的容忍底線。真溱以“9·11”為引子,以“棱鏡門”為主軸,承前啟后,將“國家竊聽”的前因后果以及卷入其中的部門和人員,講述得清清楚楚。

高科技時代,“國家竊聽”早就不是竊聽器、攝像頭這些手段了,比如書中介紹的抓捕薩達姆和本拉登的過程,情報部門就運用了“社交網絡分析”、“距離衰減理論”等大數據分析方法,鎖定對象的行蹤軌跡、縮減其活動的地域范圍。近年來,大數據倍受重視,它對于信息的整合和資源的配置尤其重要??墒?大數據這把雙刃劍帶給人類的潛在危險,越來越令人擔憂。美國駐德大使館就有專門儀器隨時監控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私人手機,此事曝光后,美德關系一度陷入僵局。隱私何在?人人自危。

無處不在的網絡監管始于我們的口袋,或我們的幾平方米桌面,每一次上網的痕跡,都可能化作一組組數據,源源流向網絡背后未知的方向。政府通過新科技對個人特定時間內的行蹤進行監視,比如對手機定位數據的搜集,如果沒有相關法規的鉗制,網絡監視機制的蔓延肯定會成為一場巨大的災禍。真溱在本書中敘述的美國情報機構的每一次越軌行為,最終都證明了其中的漏洞、脆弱和不可遏止的權力欲望。對于大數據來說,它可以提供更高效的技術分析,但為了保護公民安全而設計的全面監視系統,反而有可能將全體公眾置于極大的風險之中。

以保護公民為己任的政府不可能與網絡監視劃清界限,這是“國家竊聽”的正當理由,但是,國家權力的邊界在哪里呢?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世界的復雜性和我們身處其中的位置?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