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電話:13121318867

登錄
首頁精彩閱讀大數據的網紅時代 且看誰主沉浮
大數據的網紅時代 且看誰主沉浮
2017-06-09
收藏

大數據的網紅時代 且看誰主沉浮

近日順豐菜鳥“數據斷交”之事儼然成了各大新聞媒體的話題中心,還引得兩大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里紛紛站隊,短短兩天時間內影響了百萬消費者和商家,所幸,在國家郵政局的及時協調下,雙方同意從6月3日12時起,全面恢復業務合作和數據傳輸,這場持續45小時的戰爭終于偃旗息鼓。

從表面上看,兩家都義正言辭地表示此次事件是為了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其實本質上是順豐和菜鳥對物流大數據的話語權爭奪。中關村數字產業聯盟副理事長、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評價“為了搶奪物流數據的控制權,菜鳥和順豐不惜上演大戰,由此可見大數據的重要性?!?

大數據緣起互聯網

那么,大數據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構建現代商業模式的呢?

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簡單來說,“大數據”是多渠道搜集而來的龐大數據組,是受到相關部門、企業采集的,蘊含數據生產者真實意圖、喜好的,非傳統結構和意義的數據。

由于互聯網公司擁有海量用戶數據,所以首先利用這些數據并挖掘其價值的就是他們。其中Google是最先發現大數據應用潛力的先驅者。他們通過分析美國人最頻繁檢索的詞匯,與美國疾病中心2003年到2008年間季節性流感傳播時期的數據進行比較并建立模型,最終成功預測了2009年冬季流感的傳播。此后,電商企業通過建立用戶畫像,了解并預測用戶的消費習慣,定期為用戶推送合適的商品……大數據就像是一座待挖掘的“金礦”。將眼光放到國內,我國正處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數據紛繁復雜,大數據整理和監測必定成為各行業發展的趨勢。事實上,伴隨順豐菜鳥事件的發生,已經讓圍繞大數據的利益糾葛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國大數據的發展現狀

2017年初,工信部正式印發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全面部署“十三五”時期大數據產業發展工作,加快建設數據強國,為實現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工信部預測數據顯示,到2020年,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業務收入將突破1萬億元,復合年增長率保持在30%左右。

目前,BAT等互聯網企業是大數據的流量入口,BAT三家很早就將大數據升級為集團級戰略。不過由于三巨頭在業務和商業模式上的不同,三者的大數據戰略存有很大差異。從數據源上看,作為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擁有大量的公共數據和用戶搜索行為的需求數據;而阿里則是交易及信用數據;擁有微信、QQ兩大社交平臺的騰訊則掌握著社交關系數據。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這三大運營商則守著數據金礦。中國移動早在2016年就率先提出了“大連接”戰略。根據中國移動的規劃,中移動將做優連接服務、做強連接應用。連接服務結合硬件與管理平臺,從管道接入型連接向平臺級連接與端到端基礎設施服務拓展。中國電信已推出了“星圖”——金融大數據風控平臺,“鯤鵬”——旅游大數據平臺,以及“鯤鵬”——地產大數據平臺等細分產品。中國聯通則把大數據納入到集團的重要戰略性業務。在內部,中國聯通提出以“用大數據再造一個中國聯通”的明確定位。

由此可見,大數據正成為繼2G語音短信、3G上網、4G視頻后,三大運營商又一爭奪的新戰場。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該領域共同的對手卻是以BAT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表示,“電信運營商的業務性質本身使其可以采集到龐大的用戶信息,并對其消費習慣、服務記錄、行為軌跡等有較為全面的理解,而BAT雖然也能對自己的每一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但是他們的側重點集中在社交、搜索、交易等方面,數據缺乏立體維度。因此,三大運營商的數據跟用戶的關聯性更強”。

未來大數據發展該何去何從

雖然大數據的起源要歸功于互聯網及電子商務,但是大數據未來的應用前景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傳統產業。一是所有傳統產業都在互聯網化,二是傳統產業仍然占據國家GDP大部分份額。

具體來講,中國最需要大數據服務的行業就是受互聯網沖擊最大的產業,首先是線下零售業,其次是金融業。由于電商的沖擊,國內很多零售巨頭增長嚴重放緩,甚至遭遇負增長,線下零售已經到了不得不變革的危機關頭。在線下客流下降的情況下,如何提供人流在線下零售店中的效率,如何從需求端傳遞到最后的供給端,就需要大數據分析。比如通過相關的智能設備采集零售店面,銷售數據、人流數據、產品數據,再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后可以預測零售店面的銷售量,從而為商家鋪貨時提供決策依據。這就改變了以往盲目鋪貨最后清倉打折銷售的局面,降低制造企業庫存的同時,也提高了銷售效率。

金融業不銷售實體產品,自誕生起就是基于數據的產業。由于金融牌照在我國具有稀缺性,金融業前幾年享受了不少政策紅利,內部變革動力不足。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唱衰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的聲音不絕于耳。但是,從數據積累的角度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擁有大量沉淀數據,如果利用好這些數據,深挖數據價值來一次華麗的轉身也不是不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的進步,可能會在外力上,讓人變得慵懶,讓大腦開始“自我放棄”。數據只是工具,人的因素依然很重要,當數據利用度到了某個度后,再深入挖掘下去,就需要靠人腦的智慧了。企業需要時刻意識到這點,并且不斷保持好奇和創造力,才能在信息化時代占據一席之地。


數據分析咨詢請掃描二維碼

若不方便掃碼,搜微信號:CDAshujufenxi

數據分析師資訊
更多

OK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
日韩人妻系列无码专区视频,先锋高清无码,无码免费视欧非,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无码
客服在線
立即咨詢